近年来,“土特产”成为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为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鼓起了他们的“钱袋子”。
一时间,广西砂糖橘成为冬季水果的“顶流”。这些宝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土特产,而是农业生产空间拓宽的产物。随着农业科技不断发展,设施农业日渐成熟并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农业特产的空间局限,激活了以前沉睡着的资源,让农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变为现实。“新土特产”不断发展扩容,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新土特产”种养基地建设,让消费者的口味有了更多选择,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同时也为群众持续增收开源拓路。
在山东省沂水县杨庄镇吴家楼子村,村党支部书记吴照京注册成立“沂蒙小棉袄”品牌,随后又申请认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与流行元素相结合,款式新颖的小棉袄颇受市场欢迎。如今,“沂蒙小棉袄”不仅让农村妇女、空巢老人等实现家门口就业,还传承了沂蒙山区的民俗文化手艺,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连续26年成为“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的正阳县,围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从一家一户到产业集聚、从线下买卖到“互联网+”、从一产独大到三产融合发展,创建了全国唯一一家以花生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今,被“吃干榨净”实现全资源化利用的“正阳花生”,已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新土特产”的价值不单是为群众带来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土特产”并不是碰大运“碰”来的偶然现象,而是在一系列条件下产业变迁优化的结果。“新土特产”实现规模化,客观上要求必须有产业政策的配套和农业科技的输入,以及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土特产”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新闻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