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8 月 17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95 岁。周光召的一生都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紧密相连,他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光召早年赴苏联杜布纳联合研究所工作,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很快成长为该所最杰出的研究人员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听闻此消息,周光召和其他在苏联工作的中国科学家义愤填膺,决定立即回国参加原子弹研究。1961 年,周光召登上南下的列车启程回国,抵京后被安排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九所工作。
作为理论部副主任,周光召辅佐邓稼先突破原子弹原理,领导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开始了长达 19 年的“秘密工作”。1964 年 10 月 15 日深夜,距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预定时间已不足 24 小时。此时,一封来自罗布泊试验厂的急电对原子弹的设计提出了疑虑。上级希望负责核武器理论物理研究的周光召等人做一个认真的估算——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周光召和同事们紧张运算了整整一个夜晚,次日上午,将一份联合签名报告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报告认为,经计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过 99%。除了一些人为不可控制因素,原子弹的引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正是因为这份报告,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 10 月 16 日 15 时起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0 月 16 日下午,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跨入有核国家行列。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曾说:“光召兄的回来,使得中国 1964 年爆第一颗原子弹(比预想中)早了一两年。”周光召院士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更在于他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