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财理财通课题组对 15 家大型银行 APP 进行了深入调查,手动整理了 2024 年 6 月至 8 月期间 560 只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情况,揭开了理财产品业绩展示背后的“猫腻”。
据了解,2023 年 11 月 21 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银行渠道也积极配合整改。目前,大多数银行 APP 的理财产品详情页面展示了产品区间涨跌幅、区间年化收益、完整会计年度业绩等,并提示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不等于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在投资者颇为关注的理财产品货架页面,问题依然存在。
理财通研究员发现,银行渠道至少有 11 种业绩展示形式。比如,展示的区间年化收益率为七日年化收益率或近 1 月年化收益率,或展示区间涨跌幅、业绩比较基准等。不同维度的收益率混在一起展示,让投资者感到混乱且难以比较,大大增加了决策成本。部分银行倾向于采用最佳收益率,这给投资者识别产品优劣造成了障碍,容易引发客户投诉。甚至同一只理财产品在不同渠道展示的收益率口径也不同,进一步加剧了客户的识别困难。
在统计过程中,课题组选择了 15 家代销理财产品数量和规模较大的银行,包括 6 家国有行、7 家大型股份行和 2 家城商行。银行 APP 均根据产品特性进行分类展示,类别在 3 种至 5 种之间。课题组在每个类别中选取 10 只产品作为研究样本,以保证样本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不过,由于无法遍历所有在售产品,且样本取自某一时间节点,研究成果仅供参考。
在 560 只样本产品中,有 11 种业绩展示维度,其中展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的产品数量最多,达到 167 只。理财公司青睐展示的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虽能体现产品过往全部业绩,但产品之间的收益率可比性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成立后存续期限、产品期限和投资期限、产品类型和风险等级等方面存在差异。
理财产品业绩展示的规范和透明对于投资者的决策至关重要,希望银行渠道能够进一步优化业绩展示方式,为投资者提供更清晰、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