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校教师这份被家长视为“铁饭碗”的职业,如今却让博士们感到力不从心。
曾经,博士们将高校任教视为毕业后的理想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博士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从 2000 年的刚过一万,到 2022 年已达 8.23 万。但高校吸纳新教师的能力并未同步提升,导致博士与高校招聘之间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如今,想进入高校任教,博士们不仅要在论文和项目的数量、质量上竞争,还要比拼毕业院校、博后经历、海外研修,甚至本硕学校层次也成为考量因素。而且,大部分高校还设置了“入职年龄不超过 35 岁”的标准,一些头部高校甚至卡到了 32 岁。
好不容易“上岸”心仪高校的“青椒”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让他们压力巨大,在六年的暂时聘用期内,需要完成科研、教学上的各类 KPI,否则将面临失业危机。为了达到考核要求,“青椒”们每天在缺数据、跑实验、改模型、写论文中度过,连春节都可能成为通宵的工作日。基金申请也是一道难关,近五年来,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率均未高于 20%,竞争异常激烈。
除了科研任务重,“青椒”们还要承担教学和部分行政工作。教学被认为是“时间杀手”,不少“青椒”备课到后半夜,却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行政工作也让他们应接不暇,各种杂活让他们压力山大。
据调查,六成多“青椒”月收入不足一万。在经济、情感等多方面压力下,博士们在这个曾经的“铁饭碗”职业中艰难前行。